泡泡玛特爆火的真相是,人更愿意为“无用”买单

 

看了最近爆火的泡泡玛特CEO王宁在2023年的分享,我是看不太懂泡泡玛特,尤其是Labubu系列为什么这么爆火(甚至薄荷绿限定版为拍卖了100多万)…但他分享的一个产品想法,让我颇受启发 —— 不仅是商业,而是生活

 

首先,肯定排除不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运,就像他自己讲的,“我常举例子说,我们是挺典型的创业公司,本来想做A这件事情,然后做着做成了B,然后突然有一天莫名其妙在C成功了,未来有一天可能在D变得伟大。”

 

我认为能讲出这句话,其实就足够坦诚了,王宁是在暗示泡泡玛特创业的曲折,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了现在这条路,而是经过了诸多主动或被动的探索 —— 并且中间还没挂掉,这就是要有运气的加持

 

其次,人的成长和对产品的理解定义也很重要

 

“其实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在解决两件事情:一个是满足感,一个是存在感。满足感,就是人的物质需求和基本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。而存在感,就是要告诉别人,你是谁?你是有钱,有品位,还是有艺术范儿?

 

满足感也好,存在感也好,到底谁是刚需,谁是非刚需呢?

 

你可以设想下,假设MOLLY的头拔掉是个U盘,你还会不会买这么多?你肯定不会。

 

因为你每买一个U盘MOLLY,都会琢磨一下,我为什么又买了一个U盘?我已经有好几个了,用不了这么多。

 

很多人总想着为商品加点功能,但他没有想清楚,你到底是要把人拉到“水龙头”那里,还是“喷泉”那里。”

(暗示人会因为家里的水龙头用水多少心疼,却不会为完全“浪费水”的喷泉感到心疼)

 

我觉的这就像奢侈品品牌为什么喜欢跟艺术家合作?

 

他们其实也想得很清楚——艺术才是永恒的,“无用”的东西才是真正永恒的

 

产品只要有了功能属性,都意味着生命周期的短暂和与生俱来的衰变

 

哪怕今天你买了最先进的手机、电脑、汽车,从第二天开始,它也会开始贬值,“工具属性”的贬值是无法避免的,只有那些“无用”的东西,才能跨越时间长河

 

写到这里,我想到人生的归宿好像也是这样,就像你赋予一段感情的意义是“传宗接代”,那么这段感情在生完一胎、二胎、三胎之后(甚至还没生完)就会消亡,就会变成衣服上的“饭黏子”

 

而如果你将某一段感情的终极定义为“爱情”,那即便它也避免不了“结束”,但仍有可能在时间长河里被视为“明月光”一样不灭的存在

 

在生命的终局,你最终拿来定义自己的,不是自己“赚了几个臭钱”、当了那几家公司的高管、处过多少对象生了多少娃…这些工具价值

 

而是“无用”的,曾遇到过的那仅有的几个人,在往后的生命中不断重复的那唯一的一个夏天,以及忘不掉的胸口的那颗朱砂痣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相关推荐
  • 暂无相关文章